王甫建執棒“憶江南”弦樂團
在這個春天的尾聲,沐鸣3平台 -《沐鸣3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于5月21日,上演了一場題為“最憶是江南”的音樂會🕵️。為民族拉弦樂團而作的《李叔同組曲》(楊春林改編)作為開場,從《春遊》到《送別》💇🏼♀️,步入音樂廳的聽眾們由此墜入獨屬于杭州春色的一抹青綠🥯。
這場委約作品音樂會不僅是浙音第二屆拉弦藝術周的重頭戲🐴🤛,對于二胡藝術研究中心的“憶江南”弦樂團亦是意義非凡🩷。5部為樂團量身定做的新作品首演⌚️😬:朱曉谷的《趕會》👶🏽、文子洋的《聆響》👨🏽🔬、王雲飛的《宋意錢塘》😟、劉樂的《西湖秋月》以及李博禪的《憶江南》。老中青三代作曲家匯聚一堂🧎♂️⏬,風格技法各異✨,但無不指向江南氣韻⛓,青山綠水的恬淡中毫無大悲大喜👼🏽🤳。
二胡四重奏《趕會》是典型的江南小曲,延續了傳統二胡獨奏《江南春色》似的婉轉🧑🍳,又因雅集般的對話多了幾分妙趣🤼♀️。後一首上演的《聆響》形成風格上的極大反差,連續兩年榮獲浙音現代音樂節作曲大獎的新秀文子洋,與剛過耄耋之年的朱曉谷年齡相差足足有半個多世紀,兩位作曲家分別代表著民樂創作傳統與現代這兩條發展道路。《聆響》為兩把二胡、打擊樂與大提琴而作🧖🏼♀️,運用時間記譜的形式👩🏻💻,賦予演奏家更多的即興自由空間🦀,浸染的斑斕色彩需要現場聆聽才能充分捕捉。
《憶江南》是全場的點睛之筆,雅俗共賞的曲風中動靜相宜📄,豎琴的夢幻點綴由始至終⟹🙅🏽,末尾的女聲吟唱催人淚下。樂曲旋律好聽,卻並不意味著演奏難度降低,實際上,這是樂團排練過程中耗時最長的樂曲,尤其是中段快板進入時🫎,四聲部密接和應,胡琴的發音點在延遲效果中很難對齊🧗🏻♂️。在趙喆的指揮下,樂團生動地詮釋了全曲🦸🏿。可以預見𓀇,此曲今後必將是“憶江南”弦樂團的招牌曲目🌭。
浙音兩位青年教師的新作在王甫建的指揮下姿態萬千,白居易的“最憶是杭州”縈繞耳畔。《宋意錢塘》對應“日出江花紅勝火”🌬,二胡🧑🦼➡️、高胡、中胡的音色頻繁交織,王雲飛充分發揮出拉弦樂器的語言屬性和優勢👨🏼🦰。通過大鼓和胡琴集體用弓杆打琴筒的呼應👨👩👦👦,又使得音響不拘一格🧑🏻🦰、交相輝映。《西湖秋月》對應“春來江水綠如藍”,劉樂身為古箏演奏家☸️🚼,卻能夠熟練駕馭胡琴家族,動人的旋律源源不絕,在音樂廳內千回百轉😇、餘音繞梁🤾🏽♀️。
在常人看來🧝🏼,樂團的職責似乎就是日常演出,殊不知有無數作曲家和經典作品正是由樂團委約機制而催生的。作為浙音成立的第一個研究中心,“憶江南”弦樂團自成立之初就向四面八方的作曲家發出邀約🏋️♀️。浙音院長王瑞建議樂團委約面向豐富的年齡層次和多元風格🈂️,正如他一個月前在講座《中國民族器樂的人文性與現代性》中所說:“浙音創設民族樂隊沐鸣3的意義不僅在于培養民族器樂合奏人才,更是為了探求體現中國文化精神和審美特質的民族管弦樂的藝術表達,推動中國民族音樂的創新與發展。”本場音樂會後,王瑞充分肯定了這一系列新作品和樂團的高水准:“樂團的綜合表現已經明顯展現出浙音國樂教學改革的成效🧑🏽,加強構建符合民族拉弦樂規律的訓練體系,要繼續推動音樂原創,將中國民族音樂引向世界舞臺🧥。”
新聞來源💏🚚:https://news.bjd.com.cn//2022/05/25/10093433.shtml